螭首,鸱尾,鸱吻,螭吻
螭(chi)和鸱的发音一样,但螭首/鸱尾/鸱吻/螭吻这几个名词概念完全不同,根据DeepSeek的总结,
一、螭:无角龙形排水神兽
定义与特征
神话形象:螭是古代传说中的无角龙类神兽,最早见于《说文解字》:"螭,若龙而黄,北方谓之地螻......或云无角曰螭"。
建筑功能:因其"嘴大肚长,能容巨量水",常作为建筑排水口的装饰,称为"螭首"或"螭首散水",多见于台阶、台基或碑额下方。
典型位置:例如北京故宫三大殿台基上的千余个螭首,雨天可喷水排水。
艺术演变
早期(战国至汉)玉器、青铜器上的螭纹多为无角、圆眼、卷尾;明清时期部分螭首因艺术融合出现角,但文献核心定义仍强调"无角"。
北京故宫 太和殿 台基拍摄于2016年
北京天坛 圜丘台基 拍摄于2024年
支 持 本 站: 捐赠服务器等运维费用,需要您的支持!
二、鸱尾和鸱吻:屋脊防火饰物的早期形态
起源与演变
鸱尾(魏晋-唐初):原型为鱼尾形,源自汉代"蚩尾"(海兽尾),象征辟火。南北朝至唐代的屋顶饰物多称"鸱尾",造型似鸟尾或鱼尾向内反卷。
鸱吻(唐-宋):唐代受佛教摩羯鱼(印度水神坐骑)影响,尾部逐渐演变为兽首张口吞脊的形态,名称变为"鸱吻",突出"吞火"寓意。
功能与象征
专用于宫殿、寺庙正脊两端,以"张口吐水"的造型镇火防灾,尚未被纳入龙子体系。
奈良唐招提寺 金堂 鸱尾 拍摄于2013年
保留唐代鸱尾原貌,月牙形鱼尾,无兽首,简洁典雅
三、螭吻:明代龙文化重塑的产物
名称与神话再造
明代文人(如李东阳、杨慎)将屋顶兽头纳入"龙生九子"体系,命名为蚩吻(后讹写为"螭吻"),称其"好吞,立于屋脊"。
清朝因读音相近(蚩/鸱/螭均念chī)且功能类同,将"蚩吻"与排水神兽"螭"混淆,统一写作"螭吻"。
形象与功能变化
造型:完全龙形化,闭口咬住正脊,背部插剑柄(固定结构),象征"吞财注水"。
位置:仅位于屋顶正脊两端,与台基排水口的"螭首"分工明确。
北京天坛 拍摄于2024年
结论
本质不同:
螭是无角龙形排水兽(螭首),鸱尾和鸱吻是唐宋屋脊防火构件,螭吻是明代神话重构后的龙子名。
混淆根源:
明清时期因读音相同(chī)、功能相近(均与水/火相关),三者(蚩吻/鸱吻/螭吻)名称被混用,但初始定义和位置截然不同。
断代要点:
若文献提"无角龙"或排水口,必指螭;若提唐代屋顶"鱼尾兽"则为鸱吻;若提明清"龙子吞脊"则为螭吻。
留言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