螭首,鴟尾,鴟吻,螭吻

支 持 本 站: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,需要您的支持!

螭(chi)和鴟的發音一樣,但螭首/鴟尾/鴟吻/螭吻這幾個名詞概念完全不同,根據DeepSeek的總結,

一、螭:無角龍形排水神獸
定義與特徵
神話形象:螭是古代傳說中的無角龍類神獸,最早見於《說文解字》:"螭,若龍而黃,北方謂之地螻......或雲無角曰螭"。
建築功能:因其"嘴大肚長,能容巨量水",常作為建築排水口的裝飾,稱為"螭首"或"螭首散水",多見於台階、台基或碑額下方
典型位置:例如北京故宮三大殿台基上的千餘個螭首,雨天可噴水排水。

藝術演變
早期(戰國至漢)玉器、青銅器上的螭紋多為無角、圓眼、卷尾;明清時期部分螭首因藝術融合出現角,但文獻核心定義仍強調"無角"。

北京故宮 太和殿 台基拍攝於2016年

北京天壇 圜丘台基 拍攝於2024年



支 持 本 站: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,需要您的支持!

二、鴟尾和鴟吻:屋脊防火飾物的早期形態
起源與演變
鴟尾(魏晉-唐初):原型為魚尾形,源自漢代"蚩尾"(海獸尾),象徵辟火。南北朝至唐代的屋頂飾物多稱"鴟尾",造型似鳥尾或魚尾向內反卷。
鴟吻(唐-宋):唐代受佛教摩羯魚(印度水神坐騎)影響,尾部逐漸演變為獸首張口吞脊的形態,名稱變為"鴟吻",突出"吞火"寓意。

功能與象徵
專用於宮殿、寺廟正脊兩端,以"張口吐水"的造型鎮火防災,尚未被納入龍子體系。

奈良唐招提寺 金堂 鴟尾 拍攝於2013年

保留唐代鴟尾原貌,月牙形魚尾,無獸首,簡潔典雅

三、螭吻:明代龍文化重塑的產物
名稱與神話再造
明代文人(如李東陽、楊慎)將屋頂獸頭納入"龍生九子"體系,命名為蚩吻(後訛寫為"螭吻"),稱其"好吞,立於屋脊"。
清朝因讀音相近(蚩/鴟/螭均念chī)且功能類同,將"蚩吻"與排水神獸"螭"混淆,統一寫作"螭吻"。

形象與功能變化
造型:完全龍形化,閉口咬住正脊,背部插劍柄(固定結構),象徵"吞財注水"。
位置:僅位於屋頂正脊兩端,與台基排水口的"螭首"分工明確。

北京天壇 拍攝於2024年

結論
本質不同:
螭是無角龍形排水獸(螭首),鴟尾和鴟吻是唐宋屋脊防火構件,螭吻是明代神話重構後的龍子名。

混淆根源:
明清時期因讀音相同(chī)、功能相近(均與水/火相關),三者(蚩吻/鴟吻/螭吻)名稱被混用,但初始定義和位置截然不同。

斷代要點:
若文獻提"無角龍"或排水口,必指螭;若提唐代屋頂"魚尾獸"則為鴟吻;若提明清"龍子吞脊"則為螭吻。

支 持 本 站: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,需要您的支持!

發布時間: